OUTLINE1)录取结果
2)背景+三维
3)确定方向+自我定位+选校策略
4)作品集
5)文书
6)推荐信
7)总结
0)写在前面的一些废话
首先恭喜2020fall拿到offer的所有同学(包括我),在hci/ux申请竞争压力越来越大,bar水涨船高的情况下,我们做到了,大cong!!
2020确实是很困难的一年,从COVID到世界局势的动荡,让大部分拿到offer们的同学在心里默默的担忧,有的同学已然选择了defer,有的还在坚持准备去闯一闯。关于defer与否的分析相信地里大家都讨论的不少,这里就不再说了。无论你是 A.2020准备照常出国 B.已经选择了defer C.准备申请2021fall D.正在犹豫要不要出国读研,希望大家都可以保持初心,相信自己无论怎么样都会保持好自己的步调,朝目标前进。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在焦灼的盯着关于领事馆,机票,疫情的各种新闻动态。为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打算好好的写一写申请回顾 。因为觉得申请中的思路和细节才是最值得参考的部分,所以本文会有点长。觉得啰嗦的跳读就好 :)(但看我写这么多的份上点个赞再走嘛)
1)录取结果
AD (按日期)03-06 University of Maryland / MS HCIM
03–06 CCA / MDes Interaction Design
04–18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04–22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MSI
04–29 ACCD / Media Design Practice
07–16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M.S. HCDE
HCDE的录取来的很突然,7/16补发的一个offer。原因是今年defer的人有点多,录不够,然后他们决定rolling录一些同学。(目前我在群里看到的收到这个late offer的大概有八九个人?)
RejCornell / MPS
IIT / MDes
Pratt / M.S. Information Experience DesignWaitlist (=默拒)Northwestern / M.S. Engineering Design Innovation
SVA / MFA IXD
2)背景+三维
HKBU (2019毕业) Major: Visual Arts (Design Track) + Minor: Computer Science
GPA: 3.04 | T: 113 | G:317+3 (容我等下解释为什么我三维渣的问题
在校时的设计项目经验:由于本科集中上了很多experience design/interaction design/human-machine interface/product design/creative media相关的课,所以积累的相关项目算还挺多的。蹭过一两次隔壁data journalism的data vis项目。
一次RA的经验:大三帮一个德国教授研究跟maker-space和design tool相关的课题。
Extracurriculum:有几次startup的经验,比较常参加design的conference和workshop(来勾搭一下有趣的设计师和行业大佬),在makerspace设计和教学stem相关的creative workshop/project。
递交申请前的工作经验:做过graphic的实习+在agency的uxui parttime
关于我的三维为什么渣(尝试挽尊):我是那种没兴趣就不想做的人(这样很不好,我后来反省了),大一到大二上通识课完全没有好好念书。直到大二下开始上了很多自己喜欢的课(设计、艺术史、计算机)之后,才发现自己认真读起来学术能力还ok,essay/project基本全A,所以last 60 cred.的总gpa才追到了3.7。虽然gpa在不同的学校眼里占比重不同,总gpa低也不意味着你一定跟好学校无缘,大部分的学校还是会综合考量你的三维/作品集/ps。但还是要说,千万不要像我这样,轻视gpa是不对的,在申请过程中你会因为gpa一次又一次焦虑和担心,甚至不敢申很top的学校。关于gre,因为大部分的学校都不需要gre,我只抱着尝试的态度考了一次,也没有好好复习(做题不适应本性暴露)。也请不要像我一样。好好准备,好好考试。
3)确定方向+自我定位+选校策略
方向这个事情,如果很早就知道自己喜欢做设计,或者是在大一大二就发现自己对hci/ux感兴趣的话自然是最好的,这样就可以趁大学的时候多攒攒项目和各种经验,多学习一些相关的课程。
虽然我在大二的时候知道自己想做hci/ux相关的东西,我对具体要从事哪个方向是不清楚的。直到认真了解之后才发现有很多细分的方向,有很偏人机交互research的,有很general human centric design的,有pm向的,有偏教育/娱乐领域的ux,还有 AR/VR/wearable/robotics这类的。
在大四确认自己会gap一年申请后,就开始想关于选校和自己具体想读的方向。其实一开始有考虑过要不要去加拿大和欧洲,但是后来觉得无论能不能留在国外,我都想去读一个自己真的很喜欢的项目,所以还是毅然决然选择了美国。(所以其实大部分topuxschool.com能找到的学校我都看过一遍)
为了能让自己对美国的项目有个更全面的了解,我先是target了美国总共32个项目(包含艺术院校),把他们的网站和课程的偏向先大概都整理成一张表,然后进行第一次的筛选。因为我的研究生学习方向priority大概是ux research/human-centric design > cognitive science > data science/engineering,所以第一遍选出来的学校的curriculum大多都是能cover到这几项的。像是有一些太偏重creative media/art/pm/engineering的项目我就都先筛掉了。剩大概16个项目,最后去认真了解他们具体课程设置/师资/毕业后career的发展情况/地理位置/是否是stem/口碑及排名,去做一个排序。
确定选校的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有个清晰的定位。对于我来说,我在本专业中的各种项目/extracurriculum的经验都是我的优势,我对human-centric design的热忱和我在practice/调研/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考和理解也是我的优势(对,你没看错,这可以是你的优势,写文书的时候是有用的),而我的gpa就是我无法挽回的短板。综上,觉得我申到top的艺术院校的几率应该是比申到top的综合院校要大。然后在作品集和文书好好准备的情况下,申请到top的综合院校也还是有可能的。所以最后的选校策略就是:艺术综合混申,3~4个top tier,4~5个tier 2,1~2个保底项目。
在定位和选校的过程中有咨询过很多的老师,业界人士以及学长学姐。多问问别人固然是好的,但不要太依赖于别人的建议/经验之谈,最好是自己去搜集信息做判断。只有你最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熟悉你的人可能仅凭你提供的片面信息就会对你下不太可能到申请某某学校的定论,或者盲目觉得你可以只申请top的学校不需要保底。这个时候一定要脑袋清醒,判断什么建议可以听,什么是无效的信息。申请研究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剖析和了解自己的过程,选最适合自己的策略才可以maximize自己的优势。
4) 作品集
在2019的5月把final year project做完了之后,差不多歇了一个月才开始盘算作品集的事情,大概认真做是从7月份开始的。
做作品集之前要research好各个学校对作品集的要求,某些学校对项目的数量和类型是有要求的。大部分的学校应该是接受website link的,某些学校可能需要你做pdf version,只有个别的学校是没有作品集要求的。
知道了项目对作品集的要求以后,先列出来有哪些作品是可以整理整理直接用的,哪些topic不错但是需要重新做。我当时准备在作品集中呈现4~5个作品,其中可以直接用的项目有human-machine interface的课程项目和我的final year project(speculative design项目,做了一个能听到周围的电磁波以此帮助人类寻找外星人的wearable device)。然后需要重新做的项目是xd课做的关于中医诊所的一个app项目。整理完前面的项目之后,看剩下多少时间来决定做1或者2个ux design challenge。
我觉得无论是转专业还是设计学生,最好是选一些自己真的感兴趣且有想法的topic去做。一是因为发掘问题本身就是设计能力的一部分,二是这样在做和整理的过程中都会比较有动力。这些作品也会侧面展示自己的关注点,性格和设计风格。比如说我自己的design interest spectrum还蛮广的,从很实际的商业应用,到社会议题,到很天马行空的speculative design,再到interactive art installation,都有做过相应的作品。我想要admission officer能看到我的这一特质,那么我在做作品集的时候就会尽量每一种作品都涵盖到。
4~5个作品里面也要分好大项目和小项目的比例,如果每一个项目都很heavy,做的时候就会很累,作品集也会没有一个着重点。我的作品集里面比较想突出的是我的fyp和中医诊所app项目,别的项目控制在这两个项目篇幅的1/3到1/2。我大四的时候就已经有跟教授讲过我要想去念研究生,所以当时做fyp的时候我的supervisor有说过「可能到时候看作品集的老师就会对你印象深刻记得你是那个要找外星人的学生」(笑),作品集能有一些记忆点还是很重要的。最后我在pdf version里面放了4个作品,在网站上除了这4个作品之外还包含了其他类型的项目,毕竟网站没有篇幅的限制,可以放多一些项目。
正如所有之前写过经验贴的同学所说,作品集一定要注意storytelling和design process的展示,感觉这强调一百遍都不为过。要讲述你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做调研>如何构想出解决方法>如何做选择>如何收集反馈做迭代,而不是只是干巴巴的去丢一堆模型和图片给结论。做的过程中可以多去bestfolio上参考一下其他的设计师是怎么呈现作品的。也可以让学长学姐或者业内人士帮忙review一下,看看有没有设计过程/信息的缺失导致别人对项目的某个部分不理解,或者是还有哪些地方表达/展示的不够好。
至于visual的部分,有能力的话还是要做的赏心悦目一些,graphic底子不好的话那就尽量做到整洁大方。最好是可以把网站做成responsive的页面,ui上要能设计出自己的风格。如果你本来写码功底很好,那么你可以自己码一个网站来展示这方面的能力,如果不打算自己码网站的话,可以用webflow/squarespace/wix来建站。
5) 文书
我觉得写文书的过程就像是把自己的学术背景,个人经历,项目和工作经验,变成一张张的牌。然后文书的目的就是让admission officer对你有完整立体的认识,并证明你是有资质且适合去这个项目念书的。所以你就要用为数不多的牌,在有限的篇幅里,尽可能多的去戳中他们想要看到的点。这个过程也会帮助(逼)你想一些之前之前没想过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剖析和检视的过程,拷问你跟这个field以及你所要申请的项目有多契合。
那么怎么找要戳的点呢?因为大部分的学校都有给出基本的essay questions,先把所有学校的问题/要求都列出来整理成一张表(申请过程就是会有很多张表,你要跟表做好朋友)。然后交叉对比把问题都分类整理之后,发现大部分的学校都要求要写到以下的几个点。
1. How have your previous experiences/activities prepared you for this field and this program? 过往经历如何让你适合这个field/项目2. Why this program? Your reasons for undertaking graduate work. 选这个项目的原因/选择在这个field进修研究生的原因3. Academic interest 学术兴趣4. Professional goal/Vision for your future 未来的职业目标/愿景
下一步就是将这些大问题拆分整理成更详细的小点。看看牌库中的牌能够戳到哪些点,怎么组织这些牌的摆放去讲一个故事。
1. How have your previous experiences/activities prepared you for this field and this program? 过往经历如何让你适合这个field/项目这个问题整理一下就会变成1)结合你自己的理解,了解这个项目和这个field的特点,以及需要的人才的类型。
2)挖掘我的学术背景/个人经历/工作经验/项目经验里面有那些可以当牌打。
3)选择1)和 2)中能对应上的点和牌来详细叙述,如果说有一些点你的经历完全match不上的,要扬长避短,不要写进去。放大兴趣点/能力点/经历跟项目match的部分。eg1.这个field需要 a.能够使用跨学科的知识(设计+科技+社会科学)b.需要很实际的调研,也需要一些创新的想法,c.对这个field有一定的热忱。那我就迅速从牌库中找到 a.本科学术背景:设计的底子+cs的一些知识+上过文化研究/人类学/艺术史的课程有一定的人文关怀 b.实践经历:做某某project用研过程+creative output c.human-centric design融入了我的生活,我如何在平日生活中用这个方法解决问题并measure impacteg2.转专业型选手,可以着重强调ux调研过程跟你之前的工作/学术经历的相似部分。eg3.从很细微的角度入手,比如某次经历你发现科技快速发展,使得很多人被科技排除在外,所以你认为这个field是可以让科技课贴合不同的人的使用,点出来inclusive design和accessibility是你想要着重研究的点。然后去讲述一些你在ux和accessibility的一些project/尝试。找到了点,也找到了牌,不着急,继续看下一个问题。2. Why this program? Your reasons for undertaking graduate work. 选这个项目的原因/选择在这个field进修研究生的原因把这个问题整理一下按照下面的123排序,就是一段故事。1)自己是怎么一步步走到这个field的
2)这个节点读研究生的动机
3)研究生选择这个项目的原因仔细分析的话,本质上 1)跟 2)的故事问题1已经有回答到。当你发现问题2的点跟问题1的点有一些共享的牌可以打,那就绝对不要浪费篇幅,在讲到某学术背景/个人经历/工作经验/项目经验的时候就要同时address问题1跟问题2里面的点。这样就有了自然的过度和承接。写文书一定不要一段就只回答一个问题,这是一篇essay,不是问卷qaq而 3)则是要去找项目的偏向和课程上有哪些跟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契合,可以弥补之前知识面/practice的缺失。讲完这个可以同时带出来问题 3. Academic interest 学术兴趣然后剩下的问题也都差不多用这个思路解决。利用好每一张牌,组成一个连贯的故事,精准的戳中学校可能想看到的点,且行文流畅。
在有了first draft之后,剩下的就是做好research,根据每个学校具体情况不同修改故事里的元素,故事的侧重点,自己在故事里的兴趣点/能力点偏向。比如原本按照A校比较重设计的的偏向写的draft,挪到偏研究和开发的B项目,那人文关怀和创意的部分可能就要少讲一点,或者用另一个项目的经验做替换。但是无论你的牌怎么打,故事怎么讲,请记得发自内心的热忱是能透过文字表达出来的,真诚才是最能打动人的必杀技。
写文书的过程其实蛮好玩的,比如我写完A校的文书,在写B校的时候可能会对同一个问题有了不同的答案。写到最后可能跟first draft已经很不一样了。所以不要害怕有新的答案,也不要觉得重新修改故事很麻烦。跟作品集一样,文书也可以多找人帮忙看看,在跟其他人讨论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收获新的灵感 ~
6) 推荐信
推荐信最好还是准备好2封学界的+1封业界的。怎么去找到可以给你写推荐信的人呢,这就要靠自己平时多跟教授互动,或者多参加一些活动来认识业界人士。
学界的推荐信我找了我在系里面关系最好也是跟这个field联系最紧密的两个教授,其中一位是我fyp的supervisor,两位都有出过关于hci/ux的书,且都在香港co-host过大大小小的conference。而剩下的一封我找的是Cesar Harada(欢迎戳他的网站,他的项目都很有趣),他在香港创建了两间makerspace,自己开了一个做robotic的公司,然后现在成为了HKU新开设的设计项目的其中一个lecturer,在业界非常活跃,致力推动maker-culture和design thinking的教育。认识他的过程也蛮有趣的,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学校的guest sharing,因为我对他在makerspace里带着小朋友一起做的项目很感兴趣,结束之后跑过去跟他聊天,表达我有想要加入的意愿之后,交换了contact。后来在一个conference上又见到他,他也有认出我,聊完之后顺利得到了加入他的makerspace的机会,帮忙带workshop做项目。也因此幸运的得到了很多额外的设计经验,且从这个超级大忙人的手里要到了推荐信。
要推荐信不要太突然,最好是有提前打过招呼说自己有读研的意向,这样他们对你在课程/项目上的表现可能会有额外的记忆点。身边有朋友碰到某些教授只愿意帮忙发5封推荐信的情况,所以最好还是准备4个帮你写推荐信的人比较稳妥。然后就是可以自己准备一个推荐信模版问问他们需不需要,毕竟这些教授和业界人士都很忙。
7) 总结
本来还想写写时间线,但后来觉得找到自己的步调还是蛮重要,我之前也看了很多经验贴的时间线,但因为大家项目的准备情况性格背景都不一样,所以最后也没有什么参考性。但gt还是早点考比较好,不然你后期到11、12月会压力很大。
以及就是很老套的要感谢所有帮助过和鼓励过我的人,和所有不吝啬分享自己的申请经验的前辈。我很幸运的能够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往我喜欢的方向前进。Hope what draws us into the field can always be the one to motivate us.